Our Blog
對於孩子 藝術教育的第一步是什麼?
LCA 2018年2月17日
一份滿足感,就是美術館所能提供的“所有”。
近來見了幾個育兒期的朋友,她苦惱孩子不喜歡閱讀,怎麼辦?
其實很簡單,只要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就可以了。如果孩子還小,更是需要讀一些故事給他聽。
要明白,很多孩子未必是喜歡書,他們是喜歡跟家長在一起的感覺。可惜現在很多父母在吃飯或“忙”的時候,會跟孩子說:“你去玩手機 / 看電視,別吵我們吃飯…”你看,與孩子溝通交流的好機會就這樣錯過了。
也許會有家長反駁,我孩子沒有閱讀基因。真的嗎?閱讀習慣的養成大多是受父母影響,父母如果天天打麻將、不讀書,孩子也不會讀。有些父母,就算自己會讀,但沒有引導,也不陪伴,孩子也很難學會。
藝術,與文學相近,是對人的感知力的培養,習慣的養成也同樣需要父母的引導。在一個家庭中,只有當父母從內心愛上藝術的那一刻,這一切才真正發生。
對於孩子,藝術教育的第一步是什麼?
走進美術館。
在歌德的筆下,“布拉格是歐洲最美麗的城市”,但這裡最美的,不是哥特式教堂,也不是巴羅克式的圓頂,而是那些在美術館、博物館裡,專注于藝術的少年。
他們讓我相信,這座城市的藝術魅力,並不在於這裡曾經誕生過卡夫卡和米蘭·昆德拉,而在於這裡的每個人,無論是在孩童的世界,還是成年人的世界裡,都有自己獨特的感知力,可以去做自己的昆德拉和卡夫卡。
這些在美術館裡的“專注”、這些生髮於個人的感悟,如此私人,以至於它無需向世界證明,更不用著力影響世界,而只用於安頓自己。
如今,對於富養孩子,我們更願意在物質和效率上付出,給他們買玩具、帶他們吃大餐、報滿各種日後“升值”的興趣班,卻不願拿出這些費用的零頭去一家高品質的美術館泡上半天,更何況多數公立美術館都是免費參觀的。
1982 年,陳丹青第一次參觀大都會美術館,走得腰腿滯重、口乾舌燥,但仍不肯停下歇息。撐到閉館出門,在一處可以坐下的地方坐下,立即睡著,還清清楚楚地做夢。“隨即醒來,餓醒的,但我仍感但滿足。”
這份滿足感,就是美術館所能提供的“所有”。
有人說,人到了美術館,會好看起來。這話沒錯,藝術對一個人的浸染總是由內而外的。
但,不去美術館會如何?我想,這種缺失並不能對一個人的人生軌跡造成太大的影響,卻足以成為令人耿耿於懷的遺憾,因為你將缺少體味世間生息的某種感知力,也將遺失欣賞世界的某種視角。
還記得博物館界宣導的那句名言:
告訴我,我會忘記,
教給我,我會記住,
讓我參與,我才能學會。
2018,你決定在美術館富養孩子了嗎?